【资料图】
4月4日,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——《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》(以下简称《方法学》),这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。
《方法学》由湛江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、编制,以湛江红树林为重点,经过一年多的野外原位监测、大量文献调研、多部门函调以及多次专家研讨会,于去年底编制完成《方法学》,并于今年初通过广东省碳普惠专家委员会技术评审。
作为海洋大市,湛江市的红树林面积达9960公顷,占全国的33%、全省的78%,拥有全国面积最大、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红树林种类、面积和分布在全国极具代表性。
近20多年来,湛江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,人工造林面积超过2000公顷,在全球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的大趋势下,湛江红树林面积却逆势递增,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“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”。 2021年6月,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”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署, 这标志着中国首个“蓝碳”项目交易完成。2021年底,湛江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“红树林之城”。
湛江高度重视海洋蓝碳研究、开发和利用工作,于2022年4月28日专门部署海洋蓝碳相关工作。湛江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广东省碳普惠机制,组织国内顶尖技术团队,结合我市红树林生态修复实际编制了该《方法学》。
据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《方法学》具有适用性、可靠性、一致性和可操作性,适用于各种红树林生态修复(包括造林和营林)过程中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核算,规定了申报主体为投入非财政资金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企业、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和自然人,且非财政资金比例占比为50%及以上。同时,《方法学》确定了白骨壤、红海榄、桐花树等6种红树林单一群落及混合群落的平均固碳水平作为红树林基准值。
该《方法学》为国内首个可监测、可报告、可核查(MRV)的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方法学,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,推动了红树林碳增汇市场化、价值化,标志着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,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碳普惠交易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,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作出湛江贡献。
(编辑/梁海飞 徐卫民 值班主任/何杰 值班编委/林小军)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